马上注册,三台事早知道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 
 
| 
 
 
x
 
	俗话说
 
	城市套路深,我要回农村
 
	但是,真正回到了农村
 
	却不一定能感受到农村的淳朴
 
	反而还会有一些陈规陋习
 
	让人真心爱不起来
 
	 
 
	 
 
	 
 
比如,让人“娶不起”的天价彩礼,让人“死不起”的豪华丧葬,让人“还不起”的人情礼金,还有孝道式微、“老无所养”等不少问题。
	 
 
农民的日子再富裕,乡风不好也不行啊。这该怎么办? 
  
10月29日,中央农办、农业农村部、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等部门在国新办召开发布会,介绍了《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》,并就上面这些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回应。  
	 
 
农村陋习真的有治了?一起看看——
	 
 
天价彩礼“娶不起” 
现在,农村娶个媳妇要花多少钱?
	 
 
可能各地有不同的标准,但这些词你可能多多少少都听过——
	
		“三斤三两”:按照百元人民币重量计算,彩礼大概在13万至15万元之间;
	 
	
		 
	 
	
		“万紫千红一片绿”:万张5元钞票,千张100元钞票,50元的钞票再撒满一片,大概在18万元左右;
	 
	
		 
	 
	
		“一动不动”:“一动”指的是10万元以上的小轿车,“不动”指的是12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,总共四五十万元,只多不少。
	 
 
	 
 
	
 
 
 这只是彩礼,还不包括结婚的其他花销。在农村没点家底,真是娶不起。 
豪华丧葬“死不起”
	 
 
“孝”是一种美德,但如果只把“孝心”放到父母亲的丧事上呢?
	 
 
在农村一些地方,就有这种“薄养厚葬、大操大办”的陋习。
	 
 
在这种风气下,为了彰显孝子贤孙的孝心,丧事也有攀比之势,甚至是硬着头皮大操大办。
	 
 
据了解,某些地方的农村丧事花销不少。一般丧事最少要3天,要请道士和尚做法事,要请乐器队或者歌舞团,还要管前来吊唁的亲人和帮忙邻居吃喝……
	 
 
整个一套下来,少的花个三五万元,多则十几二十万元。
	 
 
让很多人感叹就连死也死不起!
	 
 
人情礼金“送不起” 
乡村要有人情味,但不能让农民背上人情债。
	 
 
 
	 
 
根据农业农村部搞的驻村调查,农民现在消费第一支出就是食品。在过去,看病支出排在第二位,但现在很多农民家庭第二支出就是人情礼金。
	 
 
都有哪些礼金呢?
	 
 
如果说婚丧嫁娶等大喜事,送礼金也情有可原。但现在比如幼儿满月、小孩升学、乔迁新居统统都要收礼金,有的甚至家里母猪下崽都要请客收礼。
	 
 
而且,礼金标准也在不断增加。一般都要200元至500元左右,关系相对紧密的亲友礼金标准要上千元。
	 
 
随着人际关系范围扩大,礼金范围也在扩大。逢年过节,大几千的支出,让很多人承受不了。
	 
 
几个大招一起上 
治理几个“不起”,还要什么招都有。在发布会上,相关负责人提出了三招。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表示,争取通过3年到5年的努力,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,农民人情支出负担明显减轻。
	 
 
 
	 
 
	第一招,制定规则。
	 
 
通过村民讨论制定村规民约,靠红白理事会、村民议事会、道德评议会,对红白喜事采取约束性措施。
	 
 
	第二招,严厉整治。
	 
 
加强对农村婚介机构和农村“媒婆”的管理,重点整治利用婚丧嫁娶敛财等违法犯罪行为。
	 
 
	第三招,完善法律。
	 
 
只靠村规民约还不行,还得加快推动相关法律完善。前不久,民法典草案三审稿家庭编,就增加了树立优良家风、弘扬家庭美德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等条款。
	 
 
除了治理,还要宣传引导。引导农村青年抵制高额彩礼,创新农村婚丧宴席举办方式,明确服务项目、收费标准和服务承诺等,防止大操大办、浪费攀比。
	 
 
细火慢功
	 
 
国家层面制定的《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》,更大的意义也是确立积极稳妥的治理导向。
	 
 
一方面是正视现实,不急于求成,在目标上提出的是“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,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要得到有效遏制”,这也是要求地方在治理上有所作为,但要注重过程,注重量变的积累,再到质变的发生,逐步遏制蔓延势头,进而逐步促进新风形成。
	 
 
另一方面,则是强调科学有效的治理办法,如意见提出的坚持依靠群众、要依法依规、加强教育引导以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,标本兼治,以群众村规民约自我治理为主,辅以德治以及必要的法治作为“催化剂”,引导农村内部移风易俗的“化学反应”,净化农村风俗,实现内生文明的养成。
	 
 
	来源丨绵阳政事
  |